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入手430HA流水式紀錄

直接攻頂的430HA,到底是結束還是惡夢的開始...

入手一週(11/12)
剛開聲定位亂的問題已經改善很多,機器有底噪,接地盒改善無效,推測來源是ADI2,Lo狀態下底噪降低很多,聲音非常透明,完整反應前端性能,因透明而雜食,打算先從前端優化處理(INTONA),目前有動態壓抑感,力道出不來,聲音侵略性太低,打算先調整AO的數位濾波及調音設定,不排除未來加入一些銀線材調音。

11/14
重新審視並檢討了系統,上回挑調整了AO設定成X,X模式,聲音的力道比較出來了一些,不過稍嫌毛躁與無光澤,目前打算針對三個地方做改善:
  • 隔變總線、訊源電源線及AMP電源線(X這不就全換了嗎),還是一樣打算繼續用萬隆線材不過這次改用他們的OCC銀系列NEMOS-1080並混搭NEMOS-3080,做無地線版本。現階段訊源電源線還是使用NEMOS-3080,聲音是綿密但感覺太壓抑了,加上P8本身聲音就比較厚重,目前計畫是繼續使用NEP-3200,連總線也是,畢竟3200頻寬還是比較大。
  • INTONA做USB末端處理,鑑於重建HTPC成本太高,只好用省錢懶人方案,訊源端剩餘資金盡量堆在USB線上,對於幾乎永久的數位流來說投資在USB上還算有一定價值跟沿用性。
  • 接地處理目前看上Increcable MVD-EARTH系列,打算購買數位跟類比各一組來用,考量系統都是走隔離電源與懸浮地,相對來說只要處理系統內竄進地的雜訊就好。
11/24
大約這個星期左右,聲音已經趨於穩定走向活生感與音樂性的方向,但是這台機器還是太過於透明,娛樂性稍嫌不足,這週是美國黑五,又看到了FOCAL Elex特價來到550鎂,一番折騰之後還是沒有下手,想到到時候壞掉又要花一番精神去研究退換貨流程,說實在聽音樂的心情都沒有了,但是真的很想聽聽看啊...
取而代之的是,腦波弱又手滑買了個大耳罩玩具BLON BL-30,100美的開放式玩具,鑑於雙邊3.5mm出線,不用另外搞平衡接阜感覺成本滿低的,然後不知道是翻譯有問題還是怎樣,官方宣傳說是頭戴式Loudspeaker,不禁讓我想到大聲公廣播,又讓我更期待入手聽起來怎樣。
回到黑五的話題,從今年大致再把耳罩系統往上跳一級之後,就打算以LCD-3作為最終目標,偏偏今年黑五LCD-3也沒登場,取而代之的是超殺B-STOCK LCD-MX4直降1795,當然也是被秒殺的狀況,然後又再度研究AUDEZE的黑五特價似乎也沒送海外,等於說認真要搶代運可能都要先找好,感覺LCD-3又離我更遠,是在叫我先把目前系統弄完整是吧...
是的,綜上,就放下黑五打算先入手MVD-EARTH與INTONA了...

11/29
是的,Increcable MVD-EARTH EBA-1ev / EBD-1ev已經入手了,這東西上系統影響比我想像中的大,整個系統音響性更趨於完整,這次入手數位版及類比版,基本已經買齊了。
就這幾天聽下來主要有三個改善最大的地方:
  • 毛邊:由於我的前端是ADI-2,又430HA本身極度的透明(不是指聲音透明空靈,是指感覺起來好像沒有上擴一樣是一台完全沒有染色的機器,可以直接透過去看到DAC真實的聲音,當然AMP功能還是有的,例如力道、動態、能量感與是否完整驅動耳機的感覺),遇到一些較普通的錄音容易感受到很重的數位感,不夠綿密與連續,而MVD上去之後整體的毛躁感頓時消失,與之前各網站REVIEW的內容同質性最高的就是消除毛躁感的結論一致,現在即使聽一些較差的錄音有更多的餘裕。
  • 弱音輪廓:這部分算是歸功於毛邊消失之後連帶改善的地方,但是另外提出來是因為他與一般使用材質來調音強化細節是不一樣的,他就像是把原本設定JPG儲存的相片改成用RAW儲存一樣,不是銳化細節而是把細節從底面浮現出來,使輪廓上又更真實自然。
  • 活生感:這算是比較抽象的說法了,有可能現階段還在腦補期,如果認為我闡述的不好請直接略過這段...所謂活生感這東西算是一個在audiophile領域裡面滿高的層次,我個人的解讀是:不太像是透過錄音再回放出來的、非常直接的音像傳達,而這與最高境界所謂「現場感」又不同,現場感是已經身歷其境,直接投射進入現場裡面的層級,單論MVD增添活生感這算是定位在調音道具內難能可貴的效果了。
我玩到現在算是第一次覺得三大件以外的東西竟也是如此重要,上一次買這類產品是阿誠的AUDIO REVIVE接地盒,這東西對於我管擴底噪有明顯改善效果,其差異程度甚至比我用觸摸接地還要多,但他主要效果也就是上述那樣,其他效果其實是背景黑所帶來的附加價值,但是MVD-EARTH讓我感覺到他不只消除負面效果,他同時還帶來一些正向的幫助。可能這也是我目前整體系統都在隔變懸浮地的狀態下會獲得的改善效果,整體來說雖然還不至於無腦直上,但目前我是找不出他的負面效果,如果整體系統價值對比上願意花這個錢的話,這小東西值得投資。

12/2
INTONA USB 3.0 SuperSpeed Isolator 5kV(7055-D)入手,又再讓我體會到我以前在聽三小的感覺...這東西我直接明講,就是數位流的最後一塊拼圖甚至是數位處理的懶人包。
早前幾個月正在看一些模組線的心得,當時頗心動感覺可以玩玩,但是鑒於之前已經汰換了一台小型電腦,新的正在服役中,並式算了一下自己組裝音樂用PC必要成本(至少配上一張JCAT FEMTO USB)與潛在成本之後發現這實在是花太多錢,已經幾乎是現有系統相當的價格,而且對於致力於系統精簡化的我來說真的是多太多調整變因甚至也會造成現有電源端不是用的問題,所以最後基於CP值還是選擇了末端USB處理這塊當作懶人包來用,而且對於現有配置幾乎不會有任何影響,看今年黑五毫無誠意之後直接下定了INTONA,不到一週就收到貨了,當時下定時還開玩笑的說「透過美國的公司付了日幣買了一個德國產品寄送來台灣」,果然沒讓我後悔,這次的坑依然填得很不錯。
起初用FOSTEX HP-A4BL直連平常作業/遊戲用電腦配上R70X(作業常態組合),真是不到10秒鐘就讓我滿臉問號,這是我A4BL出來的聲音嗎,為什麼感覺像是上了分體加上電源處理,聲音的綿密、穩定、多層次、明確又凝聚的音像,帶來的感覺就像是自己主力系統剛上隔變一樣,有一種原來自己系統還能發出這麼好聽的聲音的感覺,像是PTT上說的,令人衝擊的改善,甚至會讓你對於數位端處理的常識改觀,等蜜月期過了之後再來仔細比較,等已經習慣它了之後做個ABT再來就音樂性與音響性作分析,畢竟最近系統上的躍升有點跳躍得太快了。

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網誌除草+更新開始

這篇原則上是一些當作暖身的雜談,如果之前有看過我文章的最早也是2014年的事情了,那時還在分享飛利浦S2跟一些2K以下入耳式耳機的比較,因為現在為想起來太不堪,所以默默地刪除掉了 (...代表我還是有在進步的((X,只留下觀看次數最多的音樂檔案整理那篇,那篇裡面的內容我一直到現在都有在用,而且當MP3TAG的使用紀錄跑掉的時候,都還會重新來到這篇網誌去找關鍵詞,作為一個跟不上串流時代,還是鍾愛數位檔案的老人,檔案管理更顯得重要,未來音樂整理那篇可能閒來一筆補充一些東西,如果各位不嫌棄的話,請繼續追蹤...

對於未來經營與這幾年間發燒生涯經過的報告
  先來說說現況好了,現在主要都是玩家用大耳罩系統,已經脫離隨身領域5年有,主要原因不外乎就是個人對於聽音樂的要求與堅持,不太能忍受在有外部環境聲響干擾的狀態下聽音樂,對我來說聽音樂是要好好的靜下心來關閉五感只剩下聆聽的,能夠將身心融入進音樂裡面,在腦中成像,移情入現場才是享受音樂最高境界,所以對我來說隨身與外出使用就與我堅持大相逕庭,當然外出耳機方便性還是有,我依然有買一隻真無線做通勤或導航等使用,當然聲音自然只是求方便,音質在我能接受的底線上就好,更不用說各廠旗艦或各種客製耳道,吸引力對我來說其實就是零,那些錢我能夠換得更好的持久舒適性、聲音自然度等一些是大你10倍單體所不能比較的聲音。
  且我觀察近幾年耳道市場急速膨脹,每次看到版上討論95%都是耳道,全是我沒聽過的牌子,尤其大量的中國貨或貼皮中國貨,覺得自己是燒到更高領域還是燒到不見蹤影燒到別的星團跟不上時代去了,或許現在的主流就是拿30K的DAP接30K耳道在70dB噪音的街上聽串流吧,還好身邊友人與我一樣主力是家用耳罩系統(有人去燒OLED暫不討論),相關領域的情報跟器材還有人交流討論真是萬幸,讀到這邊就可以知道我現在已跌入耳罩領域,從此鈔票是路人...
  大概是遊戲荒吧,現在在等最後生還者2與對馬出的這個區間,每天不就重複著無聊的舍畜生活罷了,有時只是想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即使什麼都不做也讓人安心,那不如些點東西讓自己在數位洪流中留下一點電子痕跡。
  另外想開始寫文章也是因為整個系統大概完備了,從電源到訊源再到耳機端都差不多達到一個完整性,沒錯也是花了大致5年的時間,不過說實在我玩過的東西其實不多,但是至少這些時間讓我找到真正享受音樂的方式與我喜歡的聲音,我相信這才是每個發燒友在踏入這領域第一個要問自己的,當然找到自己要的聲音其實本身就要繳一些學費,不過不要盲目地換換病發作,改變之前先想遠一點,這些東西在器材升級後未來是否還用的到,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花費。
  未來這個部落格除了開箱與經驗分享外,還會有類似日記的文章,主要紀錄一些器材BURN IN過程,DIY或超主觀意見之類的,存活報告就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