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 星期五

Pink Faun I2S卡(上)

大概分兩篇
上篇:I2S介面介紹、Pink Faun I2S卡軟硬體面、PC組建
下篇:聽感、周邊搭配

自從入手HOLO泉3KTE之後
覺得沒玩I2S真的是心癢難耐
便開始研究這個為了滿足燒友而喪心病狂的介面

I2S介面簡介:
I²S或I2S/IIS(Inter-IC Sound 或 Integrated Interchip Sound)是一種數位音訊的介面標準
是設計用來在機內晶片間傳輸使用的(短距離傳輸)
I2S將資料訊號和時脈訊號分開傳送
可以達到極低的抖動(jitter)與失真
有利於機內電路設計
這種訊號也是DAC晶片直接接收的介面標準
於是有人在訊源與DAC分體的情況下
將訊源生成的I2S拉出機殼直接餵給了DAC
跳過了進行機外傳輸轉換成USB或是S/PDIF介面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轉換失真
簡單可以理解成下圖
I2S的傳輸介面有HDMI、RJ45或是多組BNC等
各家無統一之外,內部pin out也沒統一
不過目前屬HDMI介面為大宗,pin腳數量多
可以實現LVDS差動傳輸訊號
進一步提升抗干擾能力與傳輸長度
pin out大致已有幾種規格化模式產生
目前比較新的DAC或是DDC通常支援多種模式切換
使用彈性比以前好很多

I2S訊號來源與接收:
先談接收部分
接收部分不外乎就是要有支援I2S輸入的DAC
I2S輸出的clock品質會是重點
不像USB可以依賴DAC本身clock
除非DAC接收後有升頻
不然基本上I2S給的clock DAC會照單全收

訊號來源部分
1.訊源直接輸出:
即串流機或轉盤直接輸出,例如
HOLO RED
Eversolo DMP-A8
Cocktail Audio X50D
HiFi Rose RS130 等
大部分樹梅派為底的串流機也都有做I2S輸出
2.DDC:
數位介面轉換器,例如
Audiobyte Hydra Z
Singxer SU-2/SU-6
GUSTARD U16
Denafrips GAIA 等
專職介面轉換工作,可從USB轉換成I2S
同步做地隔離、雜訊去除、reclock等工作
3.PCIe I2S卡:
安裝在PC主機板上使用PCIe通道的I2S卡
目前僅有荷蘭Pink Faun有做,直接由PC輸出I2S訊號
PC「直通」為我使用I2S的訴求,所以最後選擇了PCIe I2S卡

Pink Faun I2S卡:
硬體面:
使用PCIe 3.0 x1通道,電源不使用PCIe通道的電
必須外接使用板上molex或是後板DC頭(5525/5V max.3A)供電
規格上可以使用三種等級時鐘
1.TCXO(板載,不用加錢)
2.OCXO(+550歐元)(目前缺貨不提供)
3.Ultra OCXO(+1250歐元)
我購買的是OCXO版本
這張卡僅支援PCM輸出,最高32bit/192KHz,不支援DSD或DoP輸出
CPU與系統平台支援性:


這裡要特別注意,Intel CPU的環境下
想要裝roon rock、Daphile或是Volumio這種類Linux作業系統
使用這張卡都會有爆音問題
這裡算是我自己犯蠢,其實官網已經有寫
我還去寫信去問Josh,才另外得知這似乎是Intel CPU指令集或是架構的問題,暫時無法克服
發現的時候心算是冷了一半...
其他要注意的部分
這張卡的PCIe擋板有一點公差
在鎖殼的折彎處長度稍微不足
會導致PCIe金手指沒辦法完整插入主機板
我手上試過兩個殼都有一樣的問題
最後自己畫圖雷射了一個擋板


軟體面:
Pink Faun I2S卡是隨插即用
Windows與Linux皆不需要安裝驅動程式
Windows下沒有ASIO驅動,有支援WASAPI獨佔模式
剛裝上去會顯示High Definition Audio Device
建議重新命名才不會搞混
I2S卡適合的對象:
1.你不信任DAC的轉換晶片,DAC有支援且想改用I2S
2.主要玩NOS不玩升頻
3.沒有重度DSD需求
4.以PC為主要使用平台

PC組建:
原本的計畫是在簡化PC的環境下採用I2S卡
組建一個以roon rock或是Daphile為主的串流機
所以當時看上了華擎N100DC-ITX主機板(NAS妖板、台灣無上市)
板載Intel Alder Lake N100 CPU低功耗被動散熱
主機板又直接支援12或19V DC5525直接輸入
省去了搞模組線的煩惱,不料淘來了之後
才發現這張I2S不支援以Intel為CPU的類Linux作業系統
而AMD平台目前沒有這種類型的主機板
要搞AMD的話也只能循典型方式組裝一台
於是乾脆整組打掉重來,要玩就玩大的
訂了SOtM Q370主機板(僅主板)
搭配HDPLEX電供及模組線、全被動散熱
整台使用HYPSOS驅動,細部搭配如下:
 SOtM sMB-Q370(M-ATX)
  └8、9代Intel Core LGA1151v2 M-ATX規格
 Intel i5-9500
  └二手社團RMA新品
 Kingston FURY Beast DDR4-3200(2*16GB)
 Noctua NH-P1
 WD_BLACK SN770 500GB
  └系統碟
 SAMSUNG 980 PRO 2TB
  └資料碟
 HDPLEX 500W HiFi DC-ATX
  └DC in:Oyaide 4N 純銀 0.8mm(宇祥) 直入 HYPSOS
  └CPU EPS:ACROLINK 7N-D.U.C.C AC AWG16(自壓)
  └MB 24pin:Oyaide 3398-18(自壓)
  └自製3mm鍍鋅鋼板轉接板(ATX鎖孔轉HDPLEX鎖孔)
 MONTECH SKY ONE MINI
  └M-ATX緊湊設計、剛好塞的下NH-P1,側板對調協助被動散熱
 Pink Faun I2S
  └諾恩Ultra2DC
  └FARAD SUPER3 5V




 


Q1:都用HDPLEX電源了怎麼不直接用他們家的無風扇殼
A1:分立熱導管的設計未來有硬體變更的時候會很麻煩,再來就是我實在懶得每個導管都要擠散熱膏

Q2:SOtM主機板架構有點年代,論聲音與現在主機板比起來如何
A2:8、9代說新不新、說舊不舊,作獨立音響系統使用,也沒有要升頻,其實找CPU比較難一些,這張主機板各有2個M.2 M key 2280與E key 2230,也有HDMI與DP各一組,通道算是給得很足也跟得上時代。目前剛上機不到一週,聲音表現會在下篇分享,另外倒是有一點可以提,之前I2S卡是安裝在GIGABYTE B760M GAMING X DDR4這張主機板上,搭配i3-13100,包含電源配置幾乎與上面一樣,奇怪的是安裝完系統之後只要移動滑鼠在機殼外都可以聽到高頻電流聲,試過一般ATX與HDPLEX電供都會有,不過換成SOtM之後電流聲就神奇的消失了,應該是SOtM主機板在各元件之間的給電品質比較好

Q3:全被動散熱發熱量如何,功耗如何?,搭配HDPLEX電供的情形線電能負擔整台電腦?
A3:播放軟體使用TuneBrowser,安裝精簡版WIN10,砍過處理程序約45個,播放時CPU負載約3%,NH-P1可以說是穩穩壓著,房間不開冷氣NH-P1溫度是比手掌還低的,HYPSOS設定24V,從面板觀測功耗只有10~12W,比想像中低很多,安裝系統時也頂多衝到60W左右,依HYPSOS的spec,13.3V以上最大80W、瞬間可承受9A電流,CPU選擇TDP65W基本上用HYPSOS單吃沒問題,線電的搭配簡單比較過HYPSOS與KECES P14,雖然HYPSOS的4TSD不確定能不能在HDPLEX上生效,但是開啟之後整體的景深與動態上都比P14好,聲音活潑許多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入手430HA流水式紀錄

直接攻頂的430HA,到底是結束還是惡夢的開始...

入手一週(11/12)
剛開聲定位亂的問題已經改善很多,機器有底噪,接地盒改善無效,推測來源是ADI2,Lo狀態下底噪降低很多,聲音非常透明,完整反應前端性能,因透明而雜食,打算先從前端優化處理(INTONA),目前有動態壓抑感,力道出不來,聲音侵略性太低,打算先調整AO的數位濾波及調音設定,不排除未來加入一些銀線材調音。

11/14
重新審視並檢討了系統,上回挑調整了AO設定成X,X模式,聲音的力道比較出來了一些,不過稍嫌毛躁與無光澤,目前打算針對三個地方做改善:
  • 隔變總線、訊源電源線及AMP電源線(X這不就全換了嗎),還是一樣打算繼續用萬隆線材不過這次改用他們的OCC銀系列NEMOS-1080並混搭NEMOS-3080,做無地線版本。現階段訊源電源線還是使用NEMOS-3080,聲音是綿密但感覺太壓抑了,加上P8本身聲音就比較厚重,目前計畫是繼續使用NEP-3200,連總線也是,畢竟3200頻寬還是比較大。
  • INTONA做USB末端處理,鑑於重建HTPC成本太高,只好用省錢懶人方案,訊源端剩餘資金盡量堆在USB線上,對於幾乎永久的數位流來說投資在USB上還算有一定價值跟沿用性。
  • 接地處理目前看上Increcable MVD-EARTH系列,打算購買數位跟類比各一組來用,考量系統都是走隔離電源與懸浮地,相對來說只要處理系統內竄進地的雜訊就好。
11/24
大約這個星期左右,聲音已經趨於穩定走向活生感與音樂性的方向,但是這台機器還是太過於透明,娛樂性稍嫌不足,這週是美國黑五,又看到了FOCAL Elex特價來到550鎂,一番折騰之後還是沒有下手,想到到時候壞掉又要花一番精神去研究退換貨流程,說實在聽音樂的心情都沒有了,但是真的很想聽聽看啊...
取而代之的是,腦波弱又手滑買了個大耳罩玩具BLON BL-30,100美的開放式玩具,鑑於雙邊3.5mm出線,不用另外搞平衡接阜感覺成本滿低的,然後不知道是翻譯有問題還是怎樣,官方宣傳說是頭戴式Loudspeaker,不禁讓我想到大聲公廣播,又讓我更期待入手聽起來怎樣。
回到黑五的話題,從今年大致再把耳罩系統往上跳一級之後,就打算以LCD-3作為最終目標,偏偏今年黑五LCD-3也沒登場,取而代之的是超殺B-STOCK LCD-MX4直降1795,當然也是被秒殺的狀況,然後又再度研究AUDEZE的黑五特價似乎也沒送海外,等於說認真要搶代運可能都要先找好,感覺LCD-3又離我更遠,是在叫我先把目前系統弄完整是吧...
是的,綜上,就放下黑五打算先入手MVD-EARTH與INTONA了...

11/29
是的,Increcable MVD-EARTH EBA-1ev / EBD-1ev已經入手了,這東西上系統影響比我想像中的大,整個系統音響性更趨於完整,這次入手數位版及類比版,基本已經買齊了。
就這幾天聽下來主要有三個改善最大的地方:
  • 毛邊:由於我的前端是ADI-2,又430HA本身極度的透明(不是指聲音透明空靈,是指感覺起來好像沒有上擴一樣是一台完全沒有染色的機器,可以直接透過去看到DAC真實的聲音,當然AMP功能還是有的,例如力道、動態、能量感與是否完整驅動耳機的感覺),遇到一些較普通的錄音容易感受到很重的數位感,不夠綿密與連續,而MVD上去之後整體的毛躁感頓時消失,與之前各網站REVIEW的內容同質性最高的就是消除毛躁感的結論一致,現在即使聽一些較差的錄音有更多的餘裕。
  • 弱音輪廓:這部分算是歸功於毛邊消失之後連帶改善的地方,但是另外提出來是因為他與一般使用材質來調音強化細節是不一樣的,他就像是把原本設定JPG儲存的相片改成用RAW儲存一樣,不是銳化細節而是把細節從底面浮現出來,使輪廓上又更真實自然。
  • 活生感:這算是比較抽象的說法了,有可能現階段還在腦補期,如果認為我闡述的不好請直接略過這段...所謂活生感這東西算是一個在audiophile領域裡面滿高的層次,我個人的解讀是:不太像是透過錄音再回放出來的、非常直接的音像傳達,而這與最高境界所謂「現場感」又不同,現場感是已經身歷其境,直接投射進入現場裡面的層級,單論MVD增添活生感這算是定位在調音道具內難能可貴的效果了。
我玩到現在算是第一次覺得三大件以外的東西竟也是如此重要,上一次買這類產品是阿誠的AUDIO REVIVE接地盒,這東西對於我管擴底噪有明顯改善效果,其差異程度甚至比我用觸摸接地還要多,但他主要效果也就是上述那樣,其他效果其實是背景黑所帶來的附加價值,但是MVD-EARTH讓我感覺到他不只消除負面效果,他同時還帶來一些正向的幫助。可能這也是我目前整體系統都在隔變懸浮地的狀態下會獲得的改善效果,整體來說雖然還不至於無腦直上,但目前我是找不出他的負面效果,如果整體系統價值對比上願意花這個錢的話,這小東西值得投資。

12/2
INTONA USB 3.0 SuperSpeed Isolator 5kV(7055-D)入手,又再讓我體會到我以前在聽三小的感覺...這東西我直接明講,就是數位流的最後一塊拼圖甚至是數位處理的懶人包。
早前幾個月正在看一些模組線的心得,當時頗心動感覺可以玩玩,但是鑒於之前已經汰換了一台小型電腦,新的正在服役中,並式算了一下自己組裝音樂用PC必要成本(至少配上一張JCAT FEMTO USB)與潛在成本之後發現這實在是花太多錢,已經幾乎是現有系統相當的價格,而且對於致力於系統精簡化的我來說真的是多太多調整變因甚至也會造成現有電源端不是用的問題,所以最後基於CP值還是選擇了末端USB處理這塊當作懶人包來用,而且對於現有配置幾乎不會有任何影響,看今年黑五毫無誠意之後直接下定了INTONA,不到一週就收到貨了,當時下定時還開玩笑的說「透過美國的公司付了日幣買了一個德國產品寄送來台灣」,果然沒讓我後悔,這次的坑依然填得很不錯。
起初用FOSTEX HP-A4BL直連平常作業/遊戲用電腦配上R70X(作業常態組合),真是不到10秒鐘就讓我滿臉問號,這是我A4BL出來的聲音嗎,為什麼感覺像是上了分體加上電源處理,聲音的綿密、穩定、多層次、明確又凝聚的音像,帶來的感覺就像是自己主力系統剛上隔變一樣,有一種原來自己系統還能發出這麼好聽的聲音的感覺,像是PTT上說的,令人衝擊的改善,甚至會讓你對於數位端處理的常識改觀,等蜜月期過了之後再來仔細比較,等已經習慣它了之後做個ABT再來就音樂性與音響性作分析,畢竟最近系統上的躍升有點跳躍得太快了。

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網誌除草+更新開始

這篇原則上是一些當作暖身的雜談,如果之前有看過我文章的最早也是2014年的事情了,那時還在分享飛利浦S2跟一些2K以下入耳式耳機的比較,因為現在為想起來太不堪,所以默默地刪除掉了 (...代表我還是有在進步的((X,只留下觀看次數最多的音樂檔案整理那篇,那篇裡面的內容我一直到現在都有在用,而且當MP3TAG的使用紀錄跑掉的時候,都還會重新來到這篇網誌去找關鍵詞,作為一個跟不上串流時代,還是鍾愛數位檔案的老人,檔案管理更顯得重要,未來音樂整理那篇可能閒來一筆補充一些東西,如果各位不嫌棄的話,請繼續追蹤...

對於未來經營與這幾年間發燒生涯經過的報告
  先來說說現況好了,現在主要都是玩家用大耳罩系統,已經脫離隨身領域5年有,主要原因不外乎就是個人對於聽音樂的要求與堅持,不太能忍受在有外部環境聲響干擾的狀態下聽音樂,對我來說聽音樂是要好好的靜下心來關閉五感只剩下聆聽的,能夠將身心融入進音樂裡面,在腦中成像,移情入現場才是享受音樂最高境界,所以對我來說隨身與外出使用就與我堅持大相逕庭,當然外出耳機方便性還是有,我依然有買一隻真無線做通勤或導航等使用,當然聲音自然只是求方便,音質在我能接受的底線上就好,更不用說各廠旗艦或各種客製耳道,吸引力對我來說其實就是零,那些錢我能夠換得更好的持久舒適性、聲音自然度等一些是大你10倍單體所不能比較的聲音。
  且我觀察近幾年耳道市場急速膨脹,每次看到版上討論95%都是耳道,全是我沒聽過的牌子,尤其大量的中國貨或貼皮中國貨,覺得自己是燒到更高領域還是燒到不見蹤影燒到別的星團跟不上時代去了,或許現在的主流就是拿30K的DAP接30K耳道在70dB噪音的街上聽串流吧,還好身邊友人與我一樣主力是家用耳罩系統(有人去燒OLED暫不討論),相關領域的情報跟器材還有人交流討論真是萬幸,讀到這邊就可以知道我現在已跌入耳罩領域,從此鈔票是路人...
  大概是遊戲荒吧,現在在等最後生還者2與對馬出的這個區間,每天不就重複著無聊的舍畜生活罷了,有時只是想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即使什麼都不做也讓人安心,那不如些點東西讓自己在數位洪流中留下一點電子痕跡。
  另外想開始寫文章也是因為整個系統大概完備了,從電源到訊源再到耳機端都差不多達到一個完整性,沒錯也是花了大致5年的時間,不過說實在我玩過的東西其實不多,但是至少這些時間讓我找到真正享受音樂的方式與我喜歡的聲音,我相信這才是每個發燒友在踏入這領域第一個要問自己的,當然找到自己要的聲音其實本身就要繳一些學費,不過不要盲目地換換病發作,改變之前先想遠一點,這些東西在器材升級後未來是否還用的到,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花費。
  未來這個部落格除了開箱與經驗分享外,還會有類似日記的文章,主要紀錄一些器材BURN IN過程,DIY或超主觀意見之類的,存活報告就到此。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音樂整理/歸檔/轉換完全秘辛 (完)

望著雜亂無章的TAG,亂碼標籤火星文的音樂檔案發愁
為數龐大的音樂檔案卻是分散在緒亂無章的資料夾裡
該如何有效率的統整TAG,建構系統化的音樂資料庫
手頭上愛用的隨身聽或是手機該如何匯入無損檔案/轉換支援的檔案
本篇將一一為你說明


前言


整理非難事,只缺時間與耐心

  整理音樂就像整理房間一樣,常常整理負擔就小,不常整理就會越懶得整理,每次看到雜亂的音樂檔案總想著要好好把它整頓一番,那也只是「想」而已,動起你的手吧,找一天充滿精神的早晨,把手頭上自己最愛的音樂完美的歸檔,那份成就感是你所無法想像的!


音樂有著識別證?

  現今許多的音樂檔案都有TAG能力,TAG就是音樂檔案的metadata,metadata是什麼?他是一種中繼資料,用於紀錄資料的內容特色,使其檔案支援索引能力,讓使用能夠依據metadata再透過檔案總管快速的找到想要的資料。
  而這種metadata在音樂標籤上又分為許多版本。目前市場主流是ID3系列,這系列分很多種版號:ID3v1/ID3v2/ID3v2.3/ID3v2.4其中受支援最廣的是ID3v2與ID3v2.3,這都是能被WMP接受的標籤格式,能夠被檔案總管讀取到,其他的非主流metadata像是APEv2 tag、WMA tag、Vorbis comment等也都能透過後述的軟體轉換格式或編輯成主流TAG格式。


完整的TAG是音樂整理的核心所在

  網路上流通的資源常常有TAG不健全,metadata寫入的系統語系不同所造成惱人的亂碼問題,有些人是得過且過,反正音樂有聲音就好,但是竟然你被這篇文章吸引住,已經讀到了這裡,很明顯的你不是那種人。
  TAG能夠記錄一首歌是誰唱的、哪個樂團、歌名、哪時候發售的、這張專輯有幾首歌甚至更多的資訊都可以被保存,一首歌有了健全的TAG,恭喜你,你已經成功一半了,往後的所有作業將依靠著這個完整的TAG運作下去


支援標籤的檔案有哪些?CUE又是什麼?

  支援標籤的主流音訊檔案有AAC、APE、FLAC、MP3、MPEG-4(mp4/m4a/m4b)、OGG、TAK、TTA、WMA。其中注意的是WAV檔本身不支援標籤能力,有些程式仍然可以寫入標籤訊息,但是會有unicode編碼問題。
  CUE全名為CUE腳本,是一個紀錄整軌音訊檔案分割處的腳本檔,能夠透過該檔案虛擬的分割音軌而不是直接分割原始檔案,通常用於燒錄音樂CD,或是音樂CD映像檔的腳本(用於掛載,音源通常為無損品質)。CUE的本質是一般的純文字文件,一般使用ASCII為其文字編碼,但部分軟體支援UTF-8的文字編碼,既然稱作腳本檔案,其內容也具有一定的撰寫規格。


本篇

零、著手準備


  本教學裡面會使用到的軟體與其主要功能。

mp3TAG

  首屈一指的TAG整理軟體,免費,支援現在所有具有TAG能力的音樂檔案,編輯寫入讀取沒話說,健全的UNICODE讀寫,支援檔名與標籤互轉,大幅的縮減整理時間,並且支援正規表示式,能夠以特定格式匯出標籤資訊(像是HTML,RTF,CSV,XML等),具有TAG線上音樂資料庫比對像是從Freedb或亞馬遜匯入標籤資訊,也可以手動搜尋或是加入標籤來源。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功能:歸檔,也是靠這個軟體完成的,同時也是音樂整理作業中核心的角色,有關於這個軟體的應用將會占這個教學相當的篇幅。

foobar2000

  稍稍涉略音樂播放軟體與音訊編碼的玩家應該對這個程式熟悉不過。foobar2000是一個老牌高效能專業的音訊播放程式,別看他介面簡陋,這即是代表它的介面可塑性高,除了支援上百種的音樂格式以外,也支援各種插件,最著名的例如繞過內部音效卡的WASAPI直接輸出音訊數位訊號、許多精美的theme插件等,重要的是它的轉檔能力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一定要自己找codec來轉檔,除了參數能夠更客製化以外,一方面更能確保轉換後的音樂品質,這篇教學的轉檔部分絕對少不了它,而且重要的忘了說,它、免費。

notepad++

  內建語系轉換的純文字編譯軟體,與腳本或是系統語言類別的文件有絕佳相性的免費軟體,本篇用來編輯CUE檔案。


一、來源檔案分析


檔案整理流程圖:


  首先檔案要知道是單軌還是整軌,如果是整軌必須轉成單軌以便歸檔與管理,而原本的整軌檔案可以另外備份下來,再來的分類條件就是檔案是否為可記錄標籤的種類,一切以轉換成單軌可標籤檔案為目的開始整理

1.CUE去亂碼篇

  CUE去亂碼後基本上標籤已經完成60%了,剩下的部分都是寫入封面圖片與AlbumArtist大項目的分類,而CUE檔案最惱人的問題就是亂碼,也就是寫入時的系統語系問題,如果以ASCII儲存後在不同語系的系統讀取就會有轉換上的問題而成為亂碼,這時候notepad++就是發揮他功能的時候了,一起來看教學。


▲亂碼的CUE檔案甚至連播放都有問題


▲透過notepad++把CUE打開一探究竟。(為了眼睛舒適所以小編我有改過配色,功能上還是一樣的)


▲利用notepad++內建的語系變換功能轉換CUE的讀取語系
 「Encoding」→「Character sets」→選擇有可能的語系
 在語系上的選擇要一些經驗,雖然說是經驗,不過也是有技巧可循,這裡就不透露太多。


▲按下去立即把所有亂碼都修正了。這時候可以粗略的整理TITLE、PERFORMER不過接下來就要分割成可標籤的單軌所以此步驟可有可無,因為最後一樣要進入mp3tag編輯一次。


▲之後要注意的是,「FILE "..." WAVE」這段,這段就是紀錄此腳本檔案是指向哪個音訊檔的檔名,也就是也就是整軌的路徑檔案名稱,有時候解壓縮的過程會遺失字元,所以修改此項時也要一併修改整軌的檔案名稱,兩者要吻合,否則會出現「Unable to open item for playback (Object not found)」的錯誤


▲最後的重要步驟,將CUE轉存成UTF-8格式,就大功告成。(在我認識notepad++之前可是用Applocale選語系開啟記事本再轉存UTF-8,有notepad++真是太好了,一個軟體解決所有問題)


2.檔案轉換篇

  本篇教學重點在於,將單檔無法標籤的檔案與整軌的檔案分割成可標籤單檔以利編輯與歸檔方便,而前文說過,foobar的轉換檔案是必須自己選擇編碼的,比起其他軟體的轉換步驟稍多,品質也可以獲得控制。
  這裡提供三種格式轉換的教學,分別是FLAC、ALAC (iOS唯一支援的可標籤無損格式*)、MP3,ALAC採用QAAC編碼,MP3採用lame編碼;QAAC屬Apple自行研發的編碼,專門用來轉換成Apple Lossless檔案,開源後也可以透過GUI介面或是指令列來轉換,而MP3的lame編碼屬目前公認轉換品質最好的MP3編碼,FLAC就不用說了,自2001年後就沒有多大的變更。
  foobar內建轉換模組支援FLAC與MP3格式的轉換,ALAC則需要另外新增模式,包含轉換參數與分類,理解的差不多的話教學就開始囉...(本篇示範皆以64位元Windows系統為主)
原則上iOS也支援WAV與AIFF檔案的無損播放,不過實際上WAV是沒有紀錄標籤的能力,而AIFF算是WAV的變體,但也不具備標籤能力,在iTunes以外的軟體管理困難,而小編我早就唾棄iTunes了,在iOS上面能夠識別WAV與AIFF是iTunes將WAV曲目的訊息寫入到iOS Music Player的Database裡,並不是直接附加在檔案上。iTunes對大量音樂的管理來說非常的方便,但是缺點是軟體本身過於肥大,且在Windows上面執行非常吃資源 (以一個音樂播放軟體來說),而且本身對於Hi-Res檔案的支援度半斤八兩,最重要的是他不支援WASAPI,對於專業玩家有外接DAC器材來說不夠實用,所以自從小編把檔案以嶄新的模式歸檔之後,就徹底捨棄iTunes了...


開始之前要先準備一些檔案

轉換成MP3檔
  準備lame的編碼檔案
  官網:http://lame.sourceforge.net/
  編碼下載:lame3.99.5-64.rar
轉換成FLAC檔
  準備FLAC的編碼檔案
  官網:https://xiph.org/flac/
  編碼下載:FLAC.rar
轉換成ALAC檔
  準備QAAC的編碼檔案
  官網:https://sites.google.com/site/qaacpage/
  編碼下載:QAAC x64.rar



▲選定要轉換的檔案後右鍵「Convert」→「...」


▲出現轉換設定的視窗,這禮簡單的介紹一下每個選項的意義
Current settings底下的「Output format」與「Destination」是我們這次較常使用到的
 「Output format」
   可以調整輸出的種類與參數
 「Destination」
   檔案輸出的路徑與命名規則
Saved presets可以將設定儲存起來,下次使用只要一鍵轉換
現在先按下藍字的「Output format」選擇你要輸出的類型


▲選擇你要輸出的種類雙擊左鍵進入轉換參數視窗


▲FLAC可以調整壓縮等級,效果如翻譯所示,壓縮等級越高在播放時較耗效能(即較耗電),壓縮等級低占空間,播放時較不吃資源,而LV1~10的壓縮都不會影響音樂品質,同為無損音質
 ALAC (Apple Lossless) 則沒有提供選項可以選,這裡就不放圖
 MP3 (lame) 可以調整碼率,相信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

調整輸出品質後→「OK」設定完後→「Back」回到Converter Setup選擇「Destination」


▲依照需求調整輸出位置與複寫規則,命名格式建議選擇個別命名,這裡的命名規則是依照原始檔案的TAG運作的,這裡只是初步的轉換,後來還是要用MP3TAG統整過一次,「...」則可以在輸出時製造資料夾以便快速分類


▲選擇命名檔案時是否製作資料夾,與輸出檔案的標準格式樣板選擇,這裡小編推薦「nn. title」這個選項,選擇好之後直接關掉視窗回到路徑按「Back」回到Converter Setup首頁


▲全部就緒之後按中間的「Save」,這時會跳出對話窗選擇「Create a new preset」,左欄會出現待命名的專案,設定自己習慣的名稱後立即可以儲存


▲對以儲存的專案右鍵可以作進階編輯


▲命名完成後就可以按下「Convert」,第一使用會要你指定lame編碼的位置


▲因為我沒有設定固定的輸出路徑,所以每次轉換時他都會問我


注意看左上角視窗的標題,這時要你指定編碼的位置,根據你轉換的種類選擇,選定之後開啟舊檔就會開始轉換,選過一次之後除非編碼檔案路徑變換,不然不會再出現這個視窗。
 FLAC→flac.exe
 ALAC→QAAC.exe
 MP3→lame.exe


▲轉換中


▲轉換完成

二、整理標籤

總算到了整篇教學的中核「標籤整理」單元了,這裡會使用MP3TAG作為整理標籤的軟體,這個軟體介面簡單,並且支援繁體中文介面(ctrl+O→Language→正體中文),就算沒有特別的教學也適合自己摸索,你將會發現這個軟體在ID3標籤的處理可說是無所不能。
  這次教學涵蓋手動整理與自動搜尋兩部分,手動整理包含批次整理與檔案名稱取代法,自動搜尋仰賴Amazon的音樂資訊伺服器(music ID database)搭配MP3TAG比對寫入功能,並且教你如何加入系統內建以外的資料庫插件。

1.手動整理教學

  有時候要整理的音樂表面上檔名很正常,曲目與標題都有標上,可是實際在播放時卻是沒有寫入標籤的,這時候就需要MP3TAG的標籤轉檔能力,沒錯,標籤也是可以轉檔的,不管是從檔案名稱轉進標籤,還是從標籤資料按照指定格式更改檔名,MP3TAG都辦的到。
  有時已經附上的曲目資訊有誤,可能加了不需要的底線或是沒有存在意義的額外內容,例如composer或是filetype等無用的標籤,都可以透過MP3TAG一次移除掉一首以上的指定內容
  這裡就找一張DJ.Okawari Kaleidoscope的專輯做示範,這次教學涵蓋手動整理與檔案名稱取代法


▲表面上檔案名稱與軌號都有標記,不過先丟進去MP3TAG看得更詳細一點再說


▲丟進MP3TAG後發現裡面竟然空空如也,所有標籤都是空的...


▲全選後右鍵→「標籤」


▲裡面果然都空空如也(你要重覆幾次),這時候新增檔案資訊,按下紅框的新增鈕,「欄位」的下拉式選單選擇「ALBUM」新增專輯名稱,「數值」內填入專輯名稱之後「確定」。
 相同的步驟也寫入ARTIST或是ALBUMARTIST*
這裡解釋一下Artist與AlbumArtist有什麼不同,簡單來說AlbumArtist性質有點像樂團名稱,而Artist就類似主唱歌手是誰,以「東京事変 - 大人」這張專輯來說AlbumArtist就應該填「東京事変」Artist就應該填「椎名林檎」。在系統分類中AlbumArtist的範圍是比Artist還要大的,也就是指不同的Artist只要有相同的AlbumArtist就會被分類在同一張專輯中,以同人音樂界來說,V家每一首歌可以有初音ミク或是鏡音リン(Artist)等不同人演唱,但是P主(AlbumArtist)都是同一人,就可以此分別,另外也可以用AlbumArtist來分類各種動畫的OP/ED,即是用AlbumArtist來紀錄動畫名稱方便分類。



▲兩個重要資訊完成後「確定」,標題與軌號我們從檔案名稱轉換過來


▲回頭觀察檔名的命名規則,可以發現他是照著以下的規則命名的
 「軌號. 標題 (Feat. 主唱)
 這張專輯有些純音樂mix曲就沒有主唱,剛好可以演示一下剛剛說的Artist與AlbumArtist的差別


▲先選擇具有同樣規則歌曲轉換,之後右鍵→「轉換」→「檔案名稱 - 標籤」


▲這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要利用到表示式作資料函數的轉換
 剛剛所說到的這些檔案的命名規則「軌號. 標題 (Feat. 主唱)」
 要在這裡轉換成系統能夠分辨的函數


▲按下旁邊的「>」按鈕,這個列表內的都是常用的標籤索引


▲按下相對應的類別之後會自動加入相關的函數,而本身非含數的部分要自己加上去
 例如「.」「(空格)」「_」「feat.」之類的,以範例來說最後呈現起來應該要像這樣
 「%track%. %title% (Feat. %artist%)」括號與Feat.跟空格都要手動加上去
 不然最後出來那些東西都會涵蓋在標籤裡面,我們只取實際含有變數的內容部分即可
 下面有每個資訊預覽的內容,中間有一條很淺的線是用來校對每個欄位的內容是不是前面有空白沒有取代掉,我認為這個功能非常貼心
 格式確定之後就按下「確定」看看神奇的事發生吧...


▲當初選擇部分的title、track、artist都直接填入標籤裡面,剩下的就是照表操課,把其他曲目也填補起來



▲文字資料完成之後就是最後步驟,插入美美的專輯封面了*
專輯封面選擇的格式盡量以JPEG為主,大小不拘,切記有些撥放器不支援PNG或是BMP的封面圖片,而封面盡量以播放裝置螢幕大小來調整,畢竟圖片被包含在音樂檔案中,圖片本身檔案大小還是存在的,加上較低階的撥放器記憶體相當有限,解析度過高的封面圖片會有讀取延遲,瀏覽專輯列表時的不順暢情況,能夠在前置作業避免就盡量避免。



▲最後就是在撥放器中觀賞自己整理完成完美的成果了


三、歸檔並且建造自己的音樂資料庫

終於來到最最後階段了,檔案的歸檔,這個技術其實才是我寫這篇文的動機,前面我們有說到MP3TAG具有將檔名轉換成標籤的能力,相反當然也有將標籤轉換成檔名的能力,這裡我們就要利用這個特質讓MP3TAG幫我們依照音樂檔案的標籤製造相對應的資料夾並且以樹狀目錄的結構儲存音樂檔案,這個大前提就是檔案本身標籤的完整性要非常足夠,所以前面才會花這麼大的篇幅教大家寫入與整理標籤。
  本篇教學會大量應用MP3TAG本身內建的函數,包括表示式等程式語言相關的邏輯應用,不過本篇不會太深入,只教學「歸檔」這個技巧會觸及的範圍,遵循教學按部就班即可達到效果,更深入的函數應用可以參考MP3TAG官方網站的函數解說

前面我們有提到使用%夾注的函數

  %albumartist%
   直接填入ALBUMARTIST的值
  %artist%
   直接填入ARTIST的值
  %album%
   直接填入ALBUM的值
  %title%
   直接填入TITLE的值
  %track%
   直接填入TRACK的值

現在我們加入其他運算符與函數

  $validate(filename,_)
   如果filename包含無效的字符(不可作為檔名的符號),則取代為「_」
    例:Title=我們*之間
      $validate(%title%,_)→我們_之間
  $if2(x,y)
   如果x是有效的(有內容物),則輸出x,否則輸出y
    例:Title=星空 Artist=小白 Album=(無)
      $if2(%album%,%artist%)=小白
  $num(x,y)
   用(y-1)個零加在x前,x通常為數字,此功能多用於軌號
    例:Title=星空 Track=3
      $num(%track%,2)=03

  稍為介紹一下這次為何要挑出這幾個函數來教學,還有要如何使用來達成歸檔的目的。
  基本上在分類音樂的時候,都是以Artist作為最前端的分類,少數只玩純音樂的玩家會以曲風(Genre)來分類,不過一般聽流行樂的聽眾除非有鑽研過音樂史,不然真的很難分辨現代音樂到底屬哪種曲風,而且現在也很多歌手在一張專輯內同時放入一種以上的曲風,所以以曲風來當作最大項目分類反而會增加索引與尋找的難度。而使用Artist作為最前端的分類又會與AlbumArtist產生混淆,所以必須要在分類上建立一個判斷準則,前面的文章說過AlbumArtist的範圍是比Artist還要大的,所以在分類上要以AlbumArtist為優先,如果AlbumArtist沒有這個值,就以Artist作為分類命名,這就需要用到「$if2」這個函數來實現我們的目的。最後就是「$validate」這個函數,這個值用於重新命名檔案的時候將檔案系統不允許的字元取代掉,避免被系統警告而影響作業,並且要常態存在在每個會成為路徑名稱的函數外層,而「$num」算是我個人喜好加入的值,最近發現某些撥放器在排序數字的時候是「字元排序」而不是「值排序」*,利用「$num」將前導零加入命名中,讓檔案在兩種不同排序模式中都能正確排列軌號。
「字元排序」與「值排序」:
  假設同個目錄中有三個檔案,名稱為「1.txt、6.txt、50.txt、10.txt、18.txt、111.txt」則兩種排序演算則會衍生不同的順序
字元排序:
 1.txt
 10.txt
 18.txt
 111.txt
 50.txt
 6.txt
值排序:
 1.txt
 6.txt
 10.txt
 18.txt
 50.txt
 111.txt

  綜合以上的觀點,我們就利用MP3TAG「轉換」→「標籤 - 檔案名稱」利用路徑的反斜線「\」讓MP3TAG依照我們設計的函數自動將我們具有完整標籤的檔案移動到與標籤內容相符的資料夾

 首先是以AlbumArtist與Artist為第一層資料夾名稱,利用「$if2」來篩選優先程度
   ...\$if2(%albumartist%,%artist%)

 第二層資料夾以專輯名稱來分類
   ...\$if2(%albumartist%,%artist%)\%album%

 第三層再重新命名一次音樂檔案,並且套用「$num」來加入前導零
   ...\$if2(%albumartist%,%artist%)\%album%\$num(%track%,2). %title%

 最後加入「$validate」迴避掉受限制的字元,而且所有項目都要加入
   ...\$validate($if2(%albumartist%,%artist%),_)\$validate(%album%,_)\$num(%track%,2). $validate(%title%,_)

  前面的「...」可以加入任意的路徑,後面的那串函數可以直接複製起來用,使用過一次之後系統會紀錄起來,下次只要TAG已經編寫完成就可以直接「標籤 - 檔案名稱」確定後直接歸檔。


▲已經自動以「Superfly」為資料夾名稱「Superfly BEST」為專輯名稱創造資料夾然後把檔案放進裡面了,對於有大量音樂收藏的玩家來說是一大福音啊!


▲利用foobar2000加入音樂資料庫,超高效率瀏覽超大量音樂。


最後

啊....總算把這篇文章結束掉了,這篇文章可是寫了快一年的時間啊(其實總共只花5個小時左右),最後有個機會能夠把自己整理音樂的方法告訴各位,真的很開心,希望我教學的用詞對各位來說不會太深奧。而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也一邊聽著示範音樂寫心得,能夠把自己所學的技術弄成教學真的很棒,我自己看了也很滿意啊!文章就到這邊,等我有其他靈感的時候再見吧,祝各位音樂多到硬碟爆掉(奔